古代弄茶油的工具(古代榨茶油的程序)
1. 古代榨茶油的程序
臥式楔子榨油機壓榨法
壓榨法是一種歷史很悠久的制油方法。早在北魏賈思勰的《齊民要術》中,就有壓榨取油的記載。在元代的《王禎農書》、明代的《天工開物》、《農政全書》中,都有榨油機和榨油方法的記載.
臥式楔子榨油機,在榨膛中裝好油餅后,在油餅的一側塞進木塊,然后利用吊著的撞桿撞擊木塊之間的一個三角形楔塊。隨著楔塊被打入榨膛,榨膛中橫放的木塊會對油餅產生擠壓的力量。正因為這種三角形的楔塊在榨油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,這種榨油機才被稱為楔式榨油機。隨著這個力量的不斷增加,就會有清亮的茶油流出來。這種榨油機也可以榨花生、油菜籽等油料,一天一夜能榨出上百斤油來。
2. 古代榨茶油的程序有哪些
花鈿是古時婦女臉上的一種花飾。起源于南朝宋,花鈿有紅、綠、黃三種顏,以紅色為最多,以金、銀制成花形,蔽于發上,是唐代比較流行的一種首飾?;ㄢ毜男螤畛坊钔?,還有各式小鳥、小魚、小鴨等,十分美妙新穎。質地用料形狀千差萬別。最簡單的花鈿僅是一個小小的圓點。復雜的有用金箔片、珍珠、魚腮骨、魚鱗、茶油花餅、黑光紙、螺鈿殼及云母等材料剪制成的各種花朵形狀,其中以梅花最為多見。
3. 古法榨山茶油的程序
古法榨油,其實也就是熱榨!
什么是熱榨油??
熱榨是將油茶籽先粉碎,然后上屜蒸,最后再用稻草做成茶籽餅,用壓榨機壓榨出來茶油,手工作坊的傳統土榨法即是熱榨。
常規熱榨茶油的工藝流程?:
茶油果的采收、篩選→茶油籽→清理除雜→脫殼→破碎→蒸炒→壓榨毛山茶油→粗過濾→精過濾→脫膠→脫酸→水洗→脫水→脫色→脫臭→熱榨茶油。
?常規熱榨茶油的工藝特點:
(1)能夠提高出油率。
(2)高溫壓榨容易造成茶籽油中的氧化聚合,分解產生某些過氧化物和有害物質,破壞茶油中的營養成分。
(3)易引起蛋白質變性,產生對人體不利的反式脂肪酸。
(4)雜質較多,影響茶油外觀色澤和內在品質。
土榨茶油的優點:這種方式榨出來的茶油氣味香濃(因為蒸熟了嘛)、顏色較深,產量比冷榨更高。
土榨茶油的缺點:因為生產過程始終暴露在空氣中,并有人工參與,如在做茶餅過程中使用腳踩,容易滋生細菌,衛生條件堪憂。蒸熟過程中水分都進去了,生產的茶油含有更多水分。另外此方法沒有后續過濾環節,屬于毛油,毛油中除了甘油三酯,還有一些其它的組分:游離脂肪酸、磷脂、油料渣末,以及在種植、收獲、晾曬、儲藏等各環節可能帶入的多環芳烴、黃曲霉毒素及農藥殘留
4. 古代榨茶油的程序是什么
周代。
《禮記·內則》記述“八珍”中“炮豚”的做法,其中有一道操作工序是“煎諸膏,膏必滅之,”即放進膏油中炸,膏油要完全浸沒所炸之豚?!吨芏Y·天官·應人》:“凡用禽獸,春行羔豚,膳膏香;夏行腒鱐,膳膏臊;秋行犢麤,膳膏腥;冬行鱻羽,膳膏膻”。
這段話意思說食用肉類,春天吃羔羊乳豬,要用牛油烹調;夏天吃雞干魚干,用狗油烹調;秋天吃小牛幼鹿,用豬油烹調;冬天吃鮮魚大雁,用羊油烹調??梢娺@時候人們己經對各種動物油的性質有所認識,因而強調某個季節、某種肉類要用哪一種動物油來烹飪效果才最好。大概這時期人們食用的動物油主要來源于飼養的家畜,如豬牛羊雞犬之類,以及捕獲的野獸和魚、鳥等?!鞍苏洹敝械母?,用狼胸腔內的脂肪,狼非家畜,乃為獵物。
5. 中國古代榨油工藝流程
第一步是炒籽。先將曬干帶殼的花生倒入土灶上大鍋內進行翻炒至外焦內脆。
第二步是碾料。將炒好的花生用碾子碾碎成粉末狀。
第三步是做餅。上鍋蒸熟,將蒸熟的花生粉趁熱分裝在一格一格的鐵環里,做成餅。
第四步就可以榨油出來了。
古代這種傳統的榨油手法,所產的油品質非常好,油純度也很高,香味濃郁,可以長久儲存而不變質。
6. 菜籽油古代榨油方法
步驟1
化學浸出法(化學浸出法榨油):是用食用級溶劑從油料中抽提出油脂的一種方法。 是國際上公認的最先進的生產工藝。
化學浸出法是應用化學萃取的原理,選用某種能夠溶解油脂的有機溶劑,通過與油料的接觸(浸泡或噴淋),使油料中的油脂被萃取出來的一種制油方法。浸出法制油具有粕中殘油低(出油率高)、勞動強度低的優點,但浸出的毛油要經過脫臘、脫膠、脫水、脫臭、脫酸、脫色等化學處理后才能食用。用浸出法會使用溶劑油萃取,無法保持植物油原有風味,也存在安全隱患。
步驟2
以菜籽油為例的化學浸出法工藝,如圖
步驟3
化學浸出法制油工藝是1843年起源于法國,利用的是萃取原理。生產成本低,這也是成品制油大的價格一般要低于壓榨油的原因之一。由于化學浸出法工藝的優越性,因此被廣泛運用于制油工藝,至今為止,化學浸出法已被適用于絕大多數油料制油,世界上約90%的油脂是采用浸出法制作的,尤其是那些營養價值高但是出油率低的油脂原料。
7. 傳統榨茶油
茶油加工是在油坊內完成的,其工藝流程繁雜,純手工壓榨。把油茶籽壓榨成茶油大約可以分為五個步驟:
首先要把采摘下來的油茶籽曬干,等殼和果肉分離后再放到蒸床上把油茶籽中殘余的水分烘干。經過烘干完全沒有水分,就是100%干度才可榨出油來,濕度大些的要烤十多個小時,如果濕度在二十以下的油茶籽烘四五個小時就可以榨出油了。
第二步就要把烘干的茶油籽放在碾盤上碾磨加工。碾盤是整個油坊中最有特色的,與碾盤相連的是一個很大的轉輪,運用水流的沖擊力使轉輪轉動后來帶動碾盤的運行,碾盤也是傳統的石磨形,師傅將油茶籽倒入槽中,在碾盤上放置一定重量的石塊,在石塊的壓力下,來回滾動的輪子把槽中的油茶籽碾成粉末。
接著,油茶籽碾成粉末后,再把它倒進蒸籠上蒸。制油師傅們說油茶籽一定要蒸熟了才可榨出油來,同時這個過程也起到一個加熱的作用,加熱后的油茶粉會特別松軟,便于榨出油來。
第四步,山茶籽約蒸一個小時,待蒸熟后用稻草墊底將它填入圓形的竹篾做成的油圈之中,做成茶油餅。師傅告訴我們別小看了這個程序,在整個榨油的工藝流程中算是一個關鍵的環節,每一塊茶油餅的厚薄必須相當,否則就會因為擠壓不充分,榨油就不完全。有經驗的制油師傅可以憑感覺用鐵勺舀起適量的茶油粉進行裝包。
最后一步,榨油師傅把做好的茶油餅裝入由一根整木鑿成的油床里。這根超過百年樹齡的樟木,它是整個榨油坊的“主機”,在樹中心鑿出一個長2米、寬0.4米的“油床”。茶油餅填裝在“油床”里,裝好茶油餅后就可以進行壓榨。壓榨是整個制油工序中最耗體力,因此,這也是對制油師傅們體能的一個考驗。壓榨也是采用最傳統的擠壓方式,師傅們用長短、厚薄不均的木樁打入油床縫里進行擠壓,不一會兒,一縷縷細細的山茶油從油床里慢慢地滴落下來,作坊里也到處彌漫著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。
整個山茶油加工工藝流程完全采取人力,不借助任何機械力量來完成,雖很辛苦,但具備有環保、天然的榨油優勢。
8. 古代榨茶油的程序叫什么
古時期,我國古人就已開始食用油類食品,不僅如此,據古書記錄,不同季節還須使用不同的油。春天用牛油煎小羊、乳豬;夏天用狗油煎野雞和魚干;秋天用豬油煎小牛和小鹿;冬天則用羊油煎鮮魚和大雁,這時吃的油是動物油。
漢代以后,開始出現植物油,但不能食用,只用來制絹布,直到宋代,才開始有食用植物油的紀錄,有麻油、豆油、菜油、茶油等。。。。
早時烹飪都用這種提取的葷油。提取方法,按《齊民要術》的記載,乃“豬肪取脂?!币簿褪浅?。把動物的油脂剝下來切成塊炒,煉出膏再凝而為脂。
早在周代,脂膏的使用,一種是放入膏油煮肉,一種是用膏油涂抹以后將食物放在火上烤,還有一種就是直接用膏油炸食品?!独m晉陽秋》記:“桓靈寶好蓄法書名畫??椭?,曾出而觀??褪澈?,油污其畫,后遂不設寒具?!碑敃r的寒具,就是用膏油炸的面食。
使用相當長時間的動物油后,因為榨油技術的誕生,才始有素油。素油的提煉,大約始于漢。劉熙《釋名》有“柰油,搗實和以涂繒上,燥而發之形似油也。杏油亦如之?!辫褪枪?,也就是林檎的一種,也稱“花紅”和“沙果”??暿钱敃r絲織物的總稱,古謂之“帛”,漢謂之“繒”。將沙果和杏搗爛攪和后涂在絲織物上,待干后好像是油一樣,其實并非真正的油。按《天中記》中說法,早時的素油是從“烏臼”中提煉出來的:“荊州有樹,名烏臼,其實如胡麻子,〔左提手右一壽字〕其汁,可為脂,其味亦如豬脂?!薄盀蹙省?,實際為“烏桕”,落葉喬木,有種子,外面包白色蠟質。種殼和仁確實都可榨油,但榨出的油現在都只能作工業原料。
9. 古老榨茶油方法
油茶或小葉油茶 油茶籽油來源于山茶科植物油茶或小葉油茶(Oil-tea camellia)的成熟種子,經壓榨法、浸出法等油脂提煉技術法得到的脂肪油。
是我國最古老的木本食用植物油之一,也是世界四大木本植物油之一。